这不是核电站,这是首钢的冷却塔遗址!
当谷爱凌帅气凌空的画面定格在这里时,由首钢园区改建的冬奥会首钢滑雪大跳台又一次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作为2008年为北京夏季奥运会举办而“退役”的首钢园区,在十多年后,又因为改建成冬季奥运会的比赛设施和场馆而再一次获得了新生!奥运遗产的再利用,也成为了本届冬奥会的一个看点。
比如首钢滑雪大跳台,在奥运会后将成为冬奥会历史上第一个赛后永久保留的滑雪大跳台场馆,专业的世锦赛、对抗赛、“沸雪”等专业赛事将在这里轮番上演,中国国家队和青年队也可将之作为长期训练基地。
除了专业用途外,大跳台还将开展四季全民健身活动——冬季有冰雪乐园、雪圈大回转、雪上单板、雪上越野等冰雪体验项目,夏季则开设户外体育公园及水上乐园,涵盖多业态赛事服务及文化输出内容,旨在打造京西消暑圣地。XGAMES(世界极限运动会)在内的各类极限运动商业赛事,品牌发布会、明星见面会、高端论坛等商业活动,以及灯光秀、音乐会等特色文化活动,将让这里一年四季不冷场。
这次的北京冬奥会是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而在此之前,多个拥有奥运遗产的举办城市均提前谋划了场馆及附属设施的赛后多功能利用,促进冰雪运动、体育旅游、工业旅游的联动,带动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加速转型及高质量发展。
为此,上海旅游产业博览会特整理了几个优秀案例供参考!
北京 · 张家口
打造“京津冀冰雪运动胜地”
毫无疑问,通过世界各国选手和媒体的报导,这届在疫情之下举办的冬奥会让世界了解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有吸引力的中国。在国门为旅游打开之后,必将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来到北京。
作为唯一承接了夏季和冬季两届奥运会的城市,北京的奥运遗产相当丰富。除了像首钢大跳台这样的利用工业遗址改造的奥运场馆,北京冬奥会在场馆的前期规划建设中,最大化利用了现有场馆和设施(12个竞赛场馆中5个为既有场馆),尽可能减少新建场馆。如变身“冰立方”的原“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变身“冰之帆”的国家体育馆,变身“冰凌花”的五棵松体育中心、变身“冰丝带”的国家速滑馆……赛后,这些场馆将充分利用奥林匹克品牌价值,进一步传承和利用好冬奥场馆遗产,使其承担体育场馆、赛事承办及大型文化演出活动功能,实现场馆的反复利用、综合利用、长久利用。
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延庆奥林匹克园区和张家口崇礼奥林匹克公园在赛后将进一步传承和利用好冬奥场馆遗产,举办高水平冰雪赛事和群众性冰雪活动,培育全季旅游目的地,打造“京津冀冰雪运动胜地”。
赛后,北京冬奥村将改建为大套型公租房,延庆冬奥村将改建为山地度假酒店,张家口冬奥村将改建为酒店式公寓及康养中心。
因冬奥而在基础设施上大大提升的河北张家口,将努力把崇礼打造成国际冰雪旅游目的地和高端会议会展中心。除了发展冰雪旅游外,张家口还规划建设了高新区冰雪运动装备产业园和宣化冰雪产业园,引进了多个冰雪产业相关制造企业,如冰球杆、滑雪头盔和眼镜、滑雪服、索道、造雪设备、磨冰机等。
俄罗斯 · 索契
从避暑胜地到全年旅游
被誉为“黑海明珠”的索契,在申办奥运前,仅是人口不到40万的小城;会后,每年约超过600万游客前来疗养、度假,年客流量较举办前增加了近一倍,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21年前9个月已有570万游客到访索契,甚至比疫情前还高出6.3%。
早在苏联时期,索契就是夏季度假胜地,但受限于基础设施和整体规划,冬季旅游资源长期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冬奥会筹备期间,俄政府就批准了会后利用奥运遗产助力地区发展的规划,目标是通过体育和旅游设施,将索契转变为一个全年开放的世界级度假胜地和专业运动员训练中心。索契所在的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还成立了度假村、旅游和奥林匹克遗产部,负责投资政策和战略规划。
据统计,索契冬奥会总投资超过510亿美元,被称为“史上最贵奥运会”。但在建设之初,索契冬奥会场馆就制定了一系列场馆空间赛后利用方案,以避免后期闲置、维护成本过高等问题。新建场馆后续利用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保留体育比赛功能,并兼作国家训练基地;二是部分场馆转场迁至其他城市;三是实现功能转型,沿海的冰上运动建筑群内部空间被改造为具有音乐、娱乐、展览等职能的多功能场地,位于山谷的雪上运动建筑群作为公共滑雪场和度假胜地对外开放,而在冬奥会的非比赛用建筑设施中,奥运村被改造为公寓和酒店,主媒体中心被改造为集展览、酒店和公寓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
冬奥会后,奥林匹克公园、玫瑰庄园滑雪度假区、阿红山景点等在内的冬奥会比赛用地,吸引了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让索契变成一个全年开放的世界级度假胜地和专业运动员训练中心。
俄罗斯副总理切尔内申科2021年表示,俄政府还将结合索契冬奥遗产建设“天狼星”大型体育集群,不仅面向专业运动员,也可供各年龄段体育爱好者使用,潜在承载能力将达到每年50万人次以上。预计到2022年底,还将建成占地6000平方米的运动与康复医学中心。
温哥华 · 惠斯勒
开发度假胜地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是截至当时冬奥历史上参赛人数和规模最大的一届比赛,也首次建立了专门的遗产管理机构,确保了奥运遗产持续发挥作用,为奥林匹克运动和加拿大社会发展、旅游开发留下了宝贵财富,也为北京2022冬奥会遗产管理和利用工作留下了可供借鉴的模式。
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给温哥华地区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强化了人们将加拿大作为旅游目的的意识。根据温哥华旅游部门的统计,在冬奥会结束后,旅游人数仅经历小幅下跌,随即呈持续上涨趋势。山地滑雪比赛的举办地,惠斯勒市长南希·威尔海姆-莫登在2014年接受采访时表示,惠斯勒在建市之初只有600居民,可在冬奥会后,惠斯勒的常住人口已近1万人,平均每天要接待游客约2.7万人。2020年前,惠斯勒年均接待游客约260万人次。
温哥华市主办冰上运动项目,距离温哥华市120公里的山中小镇惠斯勒则主办滑雪赛事。从温哥华到惠斯勒唯一的99号公路,有“北美最美公路”之称。冬奥会后,深山中的惠斯勒服务设施变得极为完善,被评为世界最好的滑雪度假区。随后惠斯勒又在此基础上逐步升级,酒店业、餐饮业和滑雪场结成了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使该地发展成全年性的综合度假胜地,多次被评为“北美第一滑雪胜地”和“最佳度假胜地”。
在惠斯勒的山谷中,还开发了Whistler Vallea Lumina沉浸式夜游。古老的故事讲述了惠斯勒附近发生的奇妙事情。树木之间,山影之间,传说有一个隐秘的山谷,星尘从天而降,万物都充满了纯净的光芒。有趣的故事角色通过沉浸式多媒体的形式,游客体验到一场充满音乐与光影的互动体验。
意大利 · 都灵
从工业城市转变成旅游胜地
2026米兰冬奥会开始步入筹备阶段,这是意大利时隔廿年后再次承办冬奥会。在上一届都灵冬奥会中,意大利奥组委着重推动旅游业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在冬奥会举办之前,都灵每年只有不到100万游客,休闲和文化旅游仅占总体旅游人数的20%。举办奥运会后,每年游客量接近600万人次,自2009年一直保持增长态势。截至2019年,都灵的旅游就业人数和收入均排名意大利第三,仅位列罗马、米兰之后。
在举办2006 年冬奥会之前,都灵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工业城市,而不是度假胜地。但 2006年冬季奥运会通过展示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高品质,使这座城市成为一个新的旅游和商业中心,并帮助都灵的科技产业走向世界。冬奥会为都灵打造“文化、旅游、商贸和体育”之城提供了契机。
都灵奥运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也配合着城市的转型与更新。中央果蔬市场旧址上建起奥运村,废弃的工业仓库被改造成媒体中心……冬奥会后,曾经的比赛场馆成为民众活动和健身的重要场所。如今,冬季运动体育俱乐部和业余体育学校遍布都灵。
2000年正式取得冬奥会举办权后,都灵和皮埃蒙特地区政府便开始制定“旅游发展战略”,通过星级酒店改造、新增酒店及客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后续旅游业支持提供保障。2006年起,皮埃蒙特将旅游业正式认定为值得投资的优先领域,并根据旅游目的地不同地理特征及旅游类型,将旅游区划分为“湖泊旅游产品”“山地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品”等,提升本地及关联地区价值,引导游客分季节流动,合理分配游客管理,延长景区生命周期。
都灵冬奥会有效发掘了这座有着悠久历史和重要古迹的城市鲜为人知的旅游魅力,从根本上更新了意大利北部工业地区的国际影响力。
冬奥会的举办助力了这些城市实现华丽转型,为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带来契机,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冬奥会后,如何充分利用好丰厚的奥运遗产,为广大民众带来长期收益,带动主办城市和地区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重要目标。这与“通过体育构建更美好世界”的奥林匹克愿景高度契合,也成为各国更广泛层面的共识。
冬奥运遗产的充分利用,不仅能快速推动和普及冰雪运动产业的发展,也能拉动冰雪健身休闲、冰雪旅游、冰雪会展等产业的不断壮大,打造区域性体育文化旅游带,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内涵,让更多人从这些遗产成果中长期获益。
参考文献: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案例报告(2022).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北京体育大学撰写
想了解更多旅游产业投资和资源开发内容?
来上海旅游产业博览会寻找灵感与合作伙伴!
吃、住、行、游、购、娱
全产业链的供应商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