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苏州河,看工业遗产的5种文旅再生(下)

上期,我们看了化作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四行仓库,以及导入了多种生活美学方式空间的八号桥艺术空间·1908粮仓。这期,我们再来看看苏州河畔早期两个成功的城市更新项目:M50创意园区和梦清园,以及新晋的一个改成都市青年共享社区的项目——创享塔。看看自发与引导性的新业态导入,对一个地区的改造。

03 

M50:创意产业园区

M50园区鸟瞰 | 图源: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地址:莫干山路50号

原址为:信和纱厂-上海第十二毛纺厂-春明毛纺厂-春明都市产业园
保留建筑:1937年创办的信和纱厂厂房和之后逐步加建的工业街坊
改造后导入的业态:包含画廊、画家工作室、设计师工作室、餐饮、设计师店等的创意产业园区

M50创意园区的前身是1937年徽商周志俊在莫干山路50号创办信和纱厂。信和纱厂的前身为青岛华新纱厂,因战乱在搬迁的过程中滞留上海,1938年上海厂房建成开工后,生产持续向上。1939年,邀请当红影星胡蝶为该纱厂的“爱国蓝”布旗袍代言,使之成为当年上海滩最流行的服装款式。到抗战胜利后,其细纱锭数达到74276枚,布机台数为253台。1951年信和纱厂申请公私合营,定名为公私合营信和纱厂。1960年10月,改建为粗疏毛纺织厂,更名为公私合营上海信和毛纺织厂,1962年改为上海第十二毛纺厂,1994年改为春明毛纺厂。1999年春明毛纺厂正式停产。

信和纱厂老楼 | 图源: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目前,园区内的建筑都属于历史保护建筑,里面有自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60年代,再到90年代,包含各个年代建造的。园区正门口的独栋建筑是整个园区内最早的建筑,建于1937年,有装饰风格。

改造后

“M50”既是“莫干山路50号”的英文简写,又代表着M50内的50栋历史建筑。这些建筑的外立面的改建是需要申请的。 

M50工业街坊发展与艺术活力注入历程 图源 | 安墨吉建筑规划设计公司

1999年工厂停产后,这里的定位是“春明都市产业园”,起初业态很凌乱。2000年,这里原有的车间大空间和便宜的租金,吸引了艺术家来租用当作工作室。几年后,随着香格纳画廊等重要画廊和丁乙等艺术家工作室的进入,带来了一批艺术家和设计师工作室。形成了“北有798,南有M50”的首批创意产业园区影响力。

M50园区一览 | 图源: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M50在招商运营中,逐渐形成了所有功能分散混合布局的模式,艺术家工作室、画廊、展厅、餐厅等功能混合布置在几乎每一栋建筑里。在这里,画廊可以同时是画家工作室,家具店可以办画展,餐厅可以办音乐会……这样让每个经营主体在开展经营活动时更灵活,且更有效地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分散式的布局还可以突破传统单纯的展览参观体验,而额外加入探寻体验。由于园区的各展览空间是散布在各个角落的,这就会引导参观的人,不自觉地在整个园区游走、探寻。 

园区内外随处可见的涂鸦文化 | 图源: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自然而然形成的“涂鸦”文化,也成为了M50空间和文化内核的标识。从外部街道围墙到园区内部,“涂鸦”成为了游客们拍照的打卡地。

国庆期间M50的部分展览 | 图源:M50上海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的创意产业园区,M50始终坚持推动文创产业发展,搭建青年创业平台,挖掘艺术人才。从园区落成以来,M50曾先后获得上海市首批创意产业集聚区、上海十大优秀创意产业集聚区、上海市著名商标、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等称号。

04 

梦清园:生态公园和展示馆

苏州河梦清园 | 图源:乐游上海

地址:宜昌路66号,苏州河昌化路桥和江宁路桥之间

原址为:上海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啤酒厂

保留建筑:1933年建的上海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业厂房

改造后导入的业态:生态公园和展示馆

改造前

上海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系德商“颐和”啤酒厂,创建于1911年,主要生产“UB”牌黄啤,是上海最早的啤酒生产厂家。1919年,因经营亏损,被挪威商人收购,改名为斯堪脱维亚啤酒厂。1935年挪威商人与英商沙逊洋行合资,并在香港注册为英商上海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后因扩厂迁至今苏州河畔宜昌路130号,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啤酒厂。工厂1949年停产,1957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易名为地方国营上海啤酒厂。

上海啤酒厂老照片 | 图源:孤岛之风

上海啤酒厂建筑是匈牙利籍著名设计师邬达克设计的唯一一座工业厂房,由利源和营造厂承建,平面呈马蹄形,占地面积约11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2700平方米。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现代派风格。

改造前后的梦清园地块 | 图源:上海水务海洋

如今,上海啤酒厂旧址所在区域已改造成苏州河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上海啤酒厂旧址1999年被公布为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2009年6月被公布为第二批普陀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11年初公布为普陀区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灌装楼改造成展示苏州河历史和整治成效的梦清馆,酿造楼改造成会所。

改造后

梦清园三面环水,占地面积8.6公顷,绿化率84%,是苏州河边上最大的一块绿地,也是上海第一座活水公园。

成为生态公园的梦清园 | 图源:上海水务海洋

2003年,苏州河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启动,梦清园所在的河段为重点工程之一,为此,动迁了居住在此的754户居民,搬迁了上海首座啤酒厂和其他17家工厂,初定名为“活水公园”。2008年,苏州河一改昔日黑臭,重回最初的清澈,梦清园也正式更名为“苏州河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

酿造楼改造成的会所 | 图源:普陀区文旅局

梦清园以水环境生态处理示范系统为核心,以环路为纽带串联各观赏点,使环境科普教育和休闲园区浑然天成,形成了靓丽的苏州河景观廊。由邬达克设计的上海啤酒厂的灌装车间,则改建成了环保科普展馆——梦清馆;酿造楼改造成了会所。

梦清园生态景观 | 图源:上海城投资产

苏州河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分为大鱼岛、人工湿地和梦清馆三大部分,园内水系依据生态学的原理,对采自苏州河的活水,采用微生物治理、水生植物净化、水生态重建与优化等景观河流水质改善与水体修复技术,形成水生植物净化与生态改善的技术和系统。经过处理后的河水流入1500平方米的人工湖,此时水质已达到景观用水的标准,市民可在此戏水、亲水,经过处理的水用于公园的清洗、灌溉花草树木,或流回苏州河。

由啤酒厂罐装车间改造的梦清馆 | 图源:上海城投资产

上海啤酒厂的灌装车间改造成的“梦清馆”共有3个楼层,3200平方米的展厅,分为三大部分:一楼序厅“印象苏州河”、二楼“污染沉重的代价”、三楼“未来苏州河”。主要通过实物、模型、图片、影视、多媒体互动等手段,呈现苏州河厚重的历史,苏州河水治理的艰辛过程、复杂技术及欣喜成效。

05 

创享塔:都市青年共享商务社区

创享塔园区 | 图源:乐游上海

地址:普陀区叶家宅路100号
原址为:宝成纱厂-日华五厂-广濑军服厂-上海被服总厂沪西被服厂-总后一〇二厂

保留建筑:始建于民国初年带有瞭望塔的三层仓库,总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

改造后导入的业态:共享办公、宾馆、买手店、餐饮、市集等,都市青年共享商务社区

改造前

1918年,民族资本家刘伯森集资450万两纹银,在叶家宅路100号创办宝成纱厂,出产“如意牌”纺织品。工厂由德国人设计建造,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之一。

1926年,日本人喜多与和田两人注资宝成纱厂,并改名为喜和一厂,后与日华纺织株式会社合作,又易名为日华五厂,出品各支棉纱。1942年,日华五厂被日本军方改做广濑军服厂,作为日本人在华东最重要的军服缝制基地之一。1945年,抗战结束后,日华五厂直接由军政部上海被服厂接收,1946年进入国民党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编制,更名为上海被服总厂沪西被服厂。

改造前(左图)后(右图)的园区建筑 | 图源:城市空间探索者

1949年,解放军总后勤部上海军需材料仓库(七四九仓库)进驻。1952年撤并给总后勤部军需生产部一〇二厂。

改造后

2016年,这座历史建筑修缮更新后,被整体打造成集商业、工作、会务和休闲为一体的都市青年共享商务社区——创享塔·the x tower。

包豪斯与蒙德里安相遇的创享塔 | 图源:城市空间探索者

整体改造由意大利著名设计师 Per Erik Bjornsen 操刀设计,沿用包豪斯理念,融入蒙德里安风格,在建筑外侧展示经典几何图形与简洁黑色线条,营造一个简约舒适的空间。建筑东西两侧,早年的货用电梯仍被保留。

白天和夜晚都充满魅力的共享社区  | 图源:乐游上海

如今的创享塔成为了一个集办公、商业、教育、生活为一体的创新互联网共享空间。不仅拥有前卫艺术的建筑外观,还集聚了共享办公空间、共享会议室和培训教室、酒店、餐厅、酒吧、咖啡厅和甜品店,以及各种设计师买手店和小众文创店。园区也会不定期举办特色夜市,比如万圣节市集、美食市集、夏日啤酒夜市等等。

充满活力的共享办公区域  | 图源:城市空间探索者

作为一处共享商务社区,创享塔一直注重与周边社区的共融。园区的1号楼的屋顶平台,市民可以通过大众点评租用楼顶共享空间,办公、会议、开派对。2号楼则打造了X-Workshop分时共享区域,为公众提供了短期自习、会议、办公的使用空间。

深受小红书博主喜爱的打卡地  | 图源:小红书

创享塔的高颜值,离不开新旧两大要素,包豪斯风格的老厂房,以及后期改造中搭配的蒙德里安色系。在这里,游客可以俯瞰苏州河宝成湾全景,在地标塔楼留影,走走好似游戏画面的楼梯,坐进陀螺椅感受“天旋地转”。在一些“攻略”中,有网友将创享塔屋顶比喻为手机游戏“纪念碑谷”:玩家游走于错落的高台、塔楼、楼梯、连廊之间。

引入了丰富的业态 | 图源:城市空间探索者

红黄蓝墙面搭配、观苏州河屋顶平台、塔楼、X-Workshop分时共享区域、潮品买手店、西洋古董店、广场集市、滑板青年集聚地……创享塔开园以来,“网红打卡点”层出不穷。自从苏河步道与园区打通后,越来越多的居民可以沿着苏州河步行来园区休憩放松。

城市的内河,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从生活到生产,再回到生活,沿河业态的变迁,是商业力量、政府引导、市民需求、文化发展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生态引领的今天,城市沿河工业遗产的业态更新,尤其是文旅产业的注入,为沿河带来了人气和商机,也为城市带来了新的活力。

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 | 图源:乐游上海

参考文献:

澎湃新闻记者钱雪儿 :工业遗产“艺术转型”⑤|苏州河畔20年来改造的示范性在哪

澎湃新闻:沿苏州河而行·贯通|共享水岸:苏河两岸工业遗产更新的思考

澎湃新闻:守望苏州河②|融入日常,百年建筑保护的“由点及面”

黄埔网:上海——城市经典历史记忆之苏州河的今世前生

观察者网风闻栏目作者diewisch:苏州河边的工业史

微信公众号”复旦设计“:从《八佰》四行仓库出发,细数上海苏州河畔的百年仓库建筑

上海城市艺术空间季:阅读苏河丨M50创意园,苏河畔艺术策源地

搜狐网用户“城市空间探索者”:创享塔,百年军需老厂的涅槃重生 

Table of Contents